网站首页 / 养生百科 / 正文
体重一夜暴增 要警惕肾病水肿
2022-02-27 浏览次如果体重突然增加,最好去做做尿检。患上终末期肾病,不是透析就是要换肾,前者生活质量极差,后者面临器官来源有限、要进行抗排斥治疗等问题。因此,及早树立保护肾脏的意识,察觉肾脏病变的蛛丝马迹方为上策。近日,在某医院全军肝病中心举行的粤港换肾联谊会上,肾病专家提醒,一夜之间体重明显增加,就应警惕急性肾病造成的水肿。
医学指导/某医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医师刘洲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小便后尿液的特点,尿液检查最好每季度做一次
●注意一些生活小节,如不吃鱼胆、少吃去痛片等可以让你远离肾病
先透析再换肾效果较差
某医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医师刘洲称,对于发展到尿毒症的终末期肾病,若选择血液透析就得每几天进行一次。血液透析的针头很粗,反复扎进血管让患者苦不堪言,而腹膜透析需要较高的卫生条件,在我国尚难以普及。
相比之下,刘洲认为,进行肾移植可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接近正常人。但是,目前受到肾脏来源的限制,很多患者都在等候移植,而为了生存只好先做透析。有研究发现,透析一段时间之后再换肾的效果比未经透析就直接换肾要差许多,体现在3年、5年的移植肾存活率上有明显的差别。而且,肾移植之后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以避免排斥反应,而环孢素等主要抗排斥药物本身就有一定的毒性,即药物一边在保护移植肾不受免疫攻击,一方面却在损伤移植肾,而且没有其他药能够对抗其伤害作用,到了最后医生调药越来越困难,反映肾脏功能的血肌酐值逐渐升高,若降不下来就意味着移植肾“大限已到”。这时,即使有幸进行再次肾移植,由于受到第一次肾移植的影响,患者体内很容易产生抗体,使得第二个移植肾的使用期比第一个更短。
泡沫尿和水肿都应做尿液检查
“及早发现肾病的苗头,及时治疗以避免出现尿毒症才是上策。”刘洲指出,目前很多单位每年的体检没有化验小便这一项,而价格仅10元左右的尿常规检查可以看到尿液里的红细胞、白细胞、蛋白、糖分等,如果发现问题,便可进一步照腹部X光片看肾脏有无形态改变,做膀胱镜明确是否有尿路出血,进行肾脏穿刺看有无病理改变等。做尿液检查时,注意不要在激烈运动之后进行,女性做检查应避开月经前后的7天。
刘洲建议,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小便后尿液的特点,若持续出现泡沫,则可能是尿中有较多的蛋白。如果体重突然增加,今天称体重比昨天明显重了,就要找出增重的原因——是不是水肿了?看看自己的双脚、睑有没有水肿。若是,便可能是肾功能不良的表现。当然,对于一些年轻女性而言,水肿也可以是内分泌的问题造成的。尿液检查最好每季度做一次,除了上述情况之外,在感冒、急性感染、皮肤长疮、拉肚子、喉咙痛等之后最好也做一做,可以及早发现急性肾炎,马上治疗可以让肾脏完全康复,若拖成慢性则很麻烦。
鱼胆、去痛片等可能伤肾
刘洲称,注意一些生活小节可以让你远离肾病:
1.鱼胆内含有毒素,重达1~2公斤的鱼的鱼胆若吃进肚子,就有可能使人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因此不能相信一些民间偏方“吃鱼胆清热”的说法,在宰鱼时也要避免弄破鱼胆。
2.感冒时人们常服的解热镇痛药也可引起肾功能损害,产生间质性肾炎,例如去痛片。但吃下去的损伤情况因人而异,有的人一吃就出事,有的人要吃得多才犯病。
3.在野外注意预防昆虫叮咬。一些野生的马蜂若叮到了人体头颈部的血管,其注入的毒素可以引起急性肾炎。普通的蚊虫叮咬虽然一般不会有事,但由于瘙痒抓伤皮肤造成毒素入血时也可伤肾。
4.如果你的肾脏功能已经不好,就要注意少吃植物蛋白,例如豆类食品,因为植物蛋白在体内的代谢会产生较多的含氮废物,可加重肾脏的负担。对于肾病患者,宜用优质的动物蛋白替代植物蛋白,例如鱼肉和猪肉等。
- 上一篇:睡得不好,切断身体器官排毒
- 下一篇:陷阱 10个误区最易招惹敏感
- 16℃酒后睡觉朝左躺
- 10℃儿童故事《急不得》
- 10℃这样使用吹风机,不伤头发
- 70℃儿童故事《会唱歌的小火车》
- 64℃一年四季每个月该如何养生?养生指南,建议收藏
- 59℃大暑养生全攻略
- 29℃呼吸到脐,寿与天齐
- 71℃暑天养生空调怎么用最科学?
- 62℃上火小常识:请不要急着喝凉茶
- 47℃行立坐卧皆养生
- 37℃女人30为何不再憧憬爱情?
- 45℃肌肉男教你在家如何练胸肌
- 74℃白内障怎么预防?预防白内障谨记这几个要点
- 23℃咳嗽一下就漏尿,这是尿失禁?医生:3个妙招可缓解
- 76℃白头发和身体健康的微妙联系
- 79℃女性卵巢保养的四个方法
- 46℃孕晚期羊水少该怎么办?
- 64℃风靡世界的运动之王慢跑
- 31℃儿童故事《酿酒始祖杜康》
- 39℃衰老的特征你有吗?某些中药可延缓衰老
- 18℃厌食症心理治疗方法 厌食症心理治疗方法
- 18℃女性更年期症状如何改善?
- 71℃难以举起 肝气不顺 中医辩证调理 恢复正常
- 55℃让人痛不欲生的痛风,到底可怕在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