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心理养生 / 正文
跟古人学调心智慧
2020-11-13 浏览次佛家说:凡夫转境不转心,圣人转心不转境。人生一世,我们时常要面临诸多变化和抉择,有些变化猝不及防,有些变迁难以阻挡。当你感觉自己无法适应这些变化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尝试改变自己,也许是最好的解药。古人的智慧心语能给你无限启迪。
源头活水助成长
宋代诗人朱熹《观书有感》中写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意思是,书读得越多,道理越明。有活水才有清池,新的思想、观念会让人更加清醒、睿智。
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我们会面临不同的困难和挑战。通常来讲,相对稳定的时空环境下,人们现有观念和价值系统与周围环境相适应。可一旦发生变化,原有系统还保持不变的话,就会出现诸多矛盾。此时,亟需借助新观念、新方法来调节固有知识观念体系,以适应变化。
读书阶段我们“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进入职场后,更不能停止学习。面对新的问题,要及时通过各种渠道寻找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式,不能让困难堆着不处理。例如,进入职场后都要保持“空杯心态”,假如中止学习,就会在自我满足中与其他同事拉开距离,甚至被淘汰。
难得糊涂避冲突
一句“难得糊涂”成为传世名言,这句清代文学家郑板桥对自己为官之道和人生之路的自嘲,引发了无数古今人的共鸣。它告诫世人,在一些非原则问题上“糊涂”一下,既能提高心理的承受能力,还能避免不必要的精神痛楚和心理困惑。
“糊涂”本是个贬义词,形容人脑子不灵活,但是用在调节心态方面,“糊涂”却能成为你面对周遭境况的“保护膜”。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有趋利避害机制—— 关注他人的短处,忽略自己的问题。通常,人们会对他人的短处感到反感和厌恶,这可能带来冲突和不快,甚至危及自己的利益。偶尔“糊涂”一下,能够让你处乱不惊,遇烦不忧,以恬淡平和的心境对待生活中的各种紧张事件。
因此,生活中的琐碎小事,不必过分在意;工作中的名利地位,也不必过分苛求。宽容他人,忽略错误,这样才会把自己引到好的方向。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遇事都“糊涂”处理,若事件会带来严重后果或不良影响,则应坚决严肃处理。比如,公司财务账头少了1块钱,看似是小事,但却可能让客户认为公司的专业水平不过关,那就是大事了。
劳逸有度保活力
俗语说:“凡事有度,过犹不及。”唐代名医孙思邈也曾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这些箴言意在提醒世人,劳动要掌握适度,不可太过。起居有节,方能保持旺盛的活力和健康的体魄。
按照心理学的解释,人的精力和注意力都是有限的。一天24小时,不可能每分每秒都在工作,而注意力高度集中时也不过十几分钟,随后逐渐分散。工作过久容易出现反应迟钝、头昏脑涨、疲劳等状况。慢性疲劳会让你的灵感、思维“枯竭”,失去对工作和学习的热情,产生恐慌症、焦虑症、抑郁症、神经衰弱等常见的心理疾病,甚至增加肿瘤、猝死风险。
西汉《礼记》有言“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国家主席习近平就曾告诫青年们:“别熬夜。”只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把工作生活安排得当,这样才有高质高效的人生。因此,做任何事情,不要老想着“毕其功于一役”,要注意劳逸结合,给大脑一段放空和反思的时间,像爬山一样,徐徐前行,不要急于登顶。也许,就在你看完电影、运动过后、旅行归来,新的想法和灵感已开始生根发芽。
志在千里心不老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当时,年过半百的曹操发出壮志未酬的感慨,即便是对今人也有振聋发聩之力。
很多人认为,老人再谈志向,是不是有点儿晚了。事实上,“志向”可以摆脱生理的束缚。现代医学表明,人脑具有可塑性,人的认知功能保持高度活跃,实现健康衰老。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拥有梦想和志向的人,情绪会更加积极,目标更明确,行动能力更强,对抗挫折和困难的能动性更强。
常言道,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即便是人到暮年,建议老年人的心态也不要老,要不服老,勇敢追逐梦想。不要老想着生命的终结,衰老和死亡迟早要来,再担忧也没有用。尽管按照你的所思所想,大胆规划,不必纠结,活出精彩。
归园田居获自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美景不知让多少人魂牵梦萦。这为自由安于清贫,为美景隐居山野,让人拥有真正的宁静之心。人是环境的产物,周遭的环境往往对人的心理影响非常大。现代生活充满规则和伪装,人们被固定在一个位置上扮演着某种角色。在公众场合,人们十分在乎自己的言谈举止,从而导致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长期呆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会变得行为麻木,思想僵化。人类是自然之子,自然风景本身对人有一种吸引力,摆脱社会角色后,人天生的好奇心就会启动,大自然的新鲜刺激会让心情愉悦,也放低了对自己的要求,内心就会放松很多。
“归园田居”未必是要我们远离世事,只是要学会适时调节。当遭遇情感难题或事业不顺时,不妨“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去一个陌生的自然环境,和家人一起漫步在花海,到乡间去采摘果实,也许就在不经意间就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也让心灵重获自由。
随遇而安减烦恼
清代刘献廷的《广阳杂记》中有一句话:“随寓而安,斯真隐矣。”指人若能顺应环境,那么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论语》中的“既来之,则安之”也有类似的寓意。心理学上的“随遇而安”属于心理防卫机制中的一种,叫“合理化”,即合理地、积极地解释那些已经发生但不如人意的事情,看似“阿Q”,却能够培养自己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遇事总能满足,烦恼减少。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人的一生,生老病死、天灾人祸都会不期而至,我们所处的环境也并非一成不变,很多事情并不能提前预见和左右。读了一个自己并不喜欢的专业,选择了一个不甚理想的工作,或是跟随家人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面对这些,一方面,要调整自己的心理预期,在人生规划中保留一定的弹性和空间,这样一旦发生变化,也不会导致太大心理波动。另一方面,发生突如其来的变故,也不要怨天尤人,这只会徒增苦恼,倒不如因势利导,适应环境,从中发掘不一样的乐趣。
- 上一篇:农村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与矫正
- 下一篇: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 50℃鼻窦炎行鼻内镜手术后要注意什么?
- 28℃心脑血管病人如何冬季保健养生?
- 42℃老人冬季养胃时刻表
- 46℃经期保养要做好这6点
- 19℃儿童故事《快乐的花斑马》
- 52℃长寿的特殊性与一般性
- 80℃如何避开购物中的种种健康陷阱
- 44℃夏季养生10不宜
- 51℃儿童故事《老鼠洞的大姐猫》
- 76℃抓住亚健康的信号提示
- 59℃起居养生胜服药
- 33℃女人一到冬季就手脚冰凉?这3个小方法可让手脚暖起来
- 46℃男性养生原则 男子养生知识
- 13℃秋季喝什么茶降火 秋季上火喝什么茶好
- 46℃如何缓解孩子学习压力?
- 49℃小孩远视眼是怎么形成的?
- 80℃儿童故事《李尧臣走镖》
- 80℃两性健康:裸睡对男人的性生活有何好处?
- 68℃功能性阳痿PK器质性阳痿
- 22℃私处清洁的正确方法
- 51℃你和死亡之间也许只差一步
- 11℃6个妙招防老人健忘
- 13℃保持日常活力的10个生活习惯
- 56℃抗衰新发现 压力让人更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