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心理养生 / 正文
心自闲是养生的高境界
2019-09-29 浏览次《山中问答》 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唐代诗人李白的《山中问答》是一首闲适诗。古代闲适诗多以自然闲散的笔调写出了人们无牵无挂的悠然心情,写意淡泊,但也反映了古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所谓“闲适”就是清闲安逸,悠游自在,一般是用来形容心情,其实也是指一种心理状态,一种心理调适的养生方法,一种精神的栖息地。
此诗的意思是,有人问我为啥隐居于碧山?我只是微笑而不直接回答,心境清静,自在悠闲。此处桃花盛开,流水杳然远去,别有一番天地,岂是人间可比。此诗的深层含义从中医养生学的视角来看,就是追求“闲适恬淡,清静养神”的生活。
【中医养生的精髓】
中医养生学的内涵像一座宝塔,其基础塔底是“养形”,系保养身体;第二层是“养心”,系调控稳定情绪;第三层是“养性”,系优化个性,使好行为习以为俗;第四层是“养神”“养德”,是最高层次的养生,是人生价值观提升,道德品行的最优化。可见,在中医养生学中“养神”比“养形”层次更高。
中医养生学的内涵与现代医学的健康概念十分吻合。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健康包括躯体(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健康和道德健康4个方面。健康的4个方面也可以说是健康的4个层次。躯体(身体)健康在最低层,心理健康次之,社会(适应能力)健康和道德健康是以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为条件而发展的更高级的层次,能较好地达到自我成就、自我实现,贡献于社会。
《黄帝内经》中指出“神太用则劳,其藏在心,静以养之。”所谓“静以养之”主要是指“静神不思”,即使用神,也要防止用神太过。《黄帝内经》中又说“静则藏神,躁则消亡。”安静则精神内藏,躁动则易耗散。反之,神气的过用与躁动往往容易耗伤,会使身心健康受损。李白的《山中问答》一诗写出了恬静闲适的心境,养神深寓着养生的秘诀。
【中医养生的高境界】
中医养生学认为,万事万物传与心,心神日理万机,常处于躁动而难宁静的状态,如果心神过度浮躁,神不内守,动而不定,必然扰乱脏腑,耗气伤精,这样则易招致疾病,甚至促人衰老,折寿。所以,必须以清静闲适为本,静而养神。李白此诗突出了恬淡闲适的意境,这正是中医养生学所要求的精神境界。正如《黄帝内经》中强调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恬淡虚无即指心神清静,心静而不躁,志闲而少欲,神安而不乱,则精神自可内守,精气自然充足,邪气不能侵犯,疾病自然不能萌生了。
清静养神就应该做到恬淡闲适,少思寡欲。嗜欲不止就会扰动心神,破坏心神的清静。要达到“恬淡虚无”及“心自闲”的境界,真正使心神宁静,就必须祛除杂念,调畅情志,志闲而少欲。
但是,“清静养神”并非神静而不用,倘若绝对静神不用,则心神必然衰退。应是不可过思过用,过思则伤心,过用则损神。清静养神,贵在一个“度”字。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正是表明诗人善于调适心境,懂得清静养神和适度用神的道理,而这些养神奥秘“俗人”是难以理解的,因此李白只好笑而不答“心自闲”,只是妙处“悠然心会”罢了。只有心中恬淡宁静的人,才能领悟到养生的妙理。
当今社会,现代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人们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社会关系越来越复杂,身体的疲惫带来更多的心理疲惫。因此,人们需要休整身心,聪明的商家从中发现商机,现代“休闲业”应运而生。但是,无论是外在的身体“休闲”,或者通过外力所完成的心理辅导和治疗,都很难从根本上解除人们的“心病”。其实,消除心病的最好方法,也就是最原始的方法,那就是使人具有一种“闲适”的精神状态,让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精神主流中加入“闲适”的成分。比如,学会简单的生活,学会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学会简单地与人相处,学会在激烈的竞争中“知足常乐”“随遇而安”,学会在乌云压顶之时给自己来一些高雅的幽默。
总之,“闲适”要成为人们的一种精神内涵,才能达到养生的高境界。
- 下一篇:压力观念与身心健康息息相关
- 19℃大学生抑郁症发病率攀升:心灵对症下药
- 59℃饭后吃梨更健康 抗癌防便秘
- 24℃九种性爱最佳姿势 爱爱健身两不误
- 26℃规律睡眠离不开生物钟的调节,你会吗?
- 37℃使用护发素的三个误区
- 62℃老人要长寿 体脑要并用
- 53℃混合喂养有什么好处?
- 80℃常按这3个穴位,让你和妇科疾病说拜拜
- 76℃老人保护眼睛要注意什么?
- 30℃这些都是诈骗电话
- 16℃预防膀胱癌多喝水少憋尿?
- 64℃开怀大笑增强免疫力
- 11℃怎样区别黄褐斑与色斑还有雀斑 脸上褐黄褐斑点怎么去除
- 62℃为什么女性性爱时会有尿意?
- 65℃四招教你自如地对待批评
- 46℃什么是饮食与营养,如何控制体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