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养生百科 / 正文
面对地震 专家教你消解心理恐慌
2021-01-04 浏览次张宁分析,昨天遭受震感的人,可能会产生两种心理:一是抱怨,地震了,为何事先没预报;二是恐慌,担心在下楼或乘电梯时发生意外,尤其对高层建筑避险心有余悸。“这都是正常心理。因为不确定性和应急性,是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重要特征。心理医生关注的是,公众在恐慌后,如何调整心态,增强预防理性”。
人类是在灾难中生存和发展起来的。面对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突发事件,抱怨愤怒无济于事,也于事无补。这时若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理性的反应,就能积极应对突发事件,减少伤亡和损失。地震心理学上有一个“12秒自救机会”,即地震发生后,若能镇定自若地在12秒内迅速躲避到安全处,就能给自己提供最后一次自救机会。否则,凶多吉少。日本曾有统计,发生地震时被落下物砸死的人,超过被压死的人,可见冷静和好心态就是逃生力和减灾力。
保持良好心态,往往能规避突发事件所带来的灾害。人在遭遇突发事件时,不同的人心理反应是不一样的,心理素质较好者,也会感到紧张害怕,但大脑清醒,肌肉有力,反应敏捷,行动有力;心理素质不好者,如平素胆小怕事者,见灾难临头会目瞪口呆,不知所措,不知赶快逃离,最终遭致危险。尽管每一个人面对恐慌、灾难、死亡等危险,都会感到担心、害怕,这是人之常情,也是心理表现的应有之义。但是,除了这些“应有之义”之外,人们更应该表现出坚强的一面,害怕不是办法,担心无济于事,既来之,则安之,坦然面对,设法解决,这才是成熟心理的凸显。
张宁认为,人对突发事件的反应方式,既与个体特征有关,也与训练有关,平素加强人们对突发事件的应付能力的训练,特别是对心理素质较差的个体进行这种训练,是非常有益的。
如日本的抗震防震教育是从娃娃抓起的,每年的9月1日还是全国的防灾日,都要组织大规模的防灾演习。而我们安全预防教育则相对匮乏,比如许多高层建筑职员不掌握自救知识,没经过逃生演练,由于无知而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其实,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肯定优于普通建筑,并且设有若干应急楼层,知道这些,自然就能冷静应对了。
张宁建议,利用这次“震感”加强对公众的“灾难教育”,普及自救防范知识,增强人们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处置能力。
- 上一篇:九种习惯让大脑迟钝
- 下一篇:中医养生 睡眠中的玄机
- 67℃低头看手机,辫子肌闹脾气
- 65℃冲马桶不应该盖盖子
- 46℃三伏天要防“寒”?补肾小妙招安排上
- 52℃每天睡觉应该要多长时间
- 58℃白细胞(++)是什么意思?
- 73℃色情中的网络男妇少女
- 37℃暑天养生空调怎么用最科学?
- 25℃儿童故事《八百老虎闹东京》
- 78℃早晨养成四个习惯能延寿
- 46℃腰间盘突出的危害是什么,吃什么对身体好呢?
- 70℃三十岁男人女人都什么样?
- 7℃夏季简单的“化痰方子”,请爸妈收好!
- 71℃儿童故事《奇人老张(四鬼抬轿)》
- 39℃牙痛该怎么办、牙齿保健法
- 51℃恋爱忠诚度完全诊断
- 11℃五脏调养:脾胃与心同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