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养生人群 / 正文
月经是健康“明镜”:出现这4个异常,女人要警惕,疾病上门了
2022-12-26 浏览次这几年来,美妆界流行着一款“姨妈色”口红色号,尽管是不同肤色的女人,用姨妈色口红都能起到很显气色、有气场的作用,备受宠爱。
然而,真正的“姨妈色”其实各不相同,有人月经颜色比较黑,类似猩红,有些颜色比较鲜红,还有的则是咖啡色……
女人身体健不健康,其实从月经的颜色就可以判断出来,不同的月经颜色代表身体的健康状态也不同。
女性每个月会有2-7天的出血期,也就是经期,每次的出血量在20~60毫升之间,而正常的经血除了血液外,还会有少量的子宫内膜碎片、子宫颈粘液以及脱落的阴道上皮细胞。
在血量较多的时候,还会有血凝块,所以,正常的“姨妈色”是暗红色的,在经期开始时颜色较浅,逐渐加深,之后又转为淡红色,直到干净。但是,有不少女性的姨妈血并非呈现暗红色。
一、不同的月经颜色,分别代表了什么?
1、粉红色姨妈血
如果姨妈血在刚来或是即将结束的时候呈现粉红色,是正常现象,但如果姨妈血在月经期中期呈现粉红色,要考虑是否出现贫血或是感染妇科疾病所导致的。
2、褐色姨妈血
如果姨妈血呈现褐色,可能是因为姨妈血在子宫内淤积,流出不畅所致,但如果姨妈血不仅呈现褐色,还伴随难闻的气味,有可能是阴道感染的信号,有一部分卵巢囊肿患者会有这种症状。
3、鲜红色姨妈血
如果姨妈血颜色鲜红,没有其他不适症状,并无大碍,但如果伴随姨妈血量增多且有不适症状,如痛经,则需要及时到医院检查,子宫肌瘤常可见鲜红色姨妈血的症状。
4、暗棕色姨妈血
姨妈血在子宫内淤积或是妇科炎症等都可能会引起姨妈血呈现暗棕色,这种情况最好及时就医,进行调理。
由此可见,姨妈血的颜色是判断女性经期是否正常的一大指标,除此以外,月经量、月经周期也很关键。那么,出现哪些情况代表月经异常?
二、4种月经异常预示疾病
一般来说,女性的月经总量在20~60ml,月经周期是21~35天,如果经量过少、颜色异常、时间过长或过短等,都要引起重视,这些往往是身体健康受到威胁的信号。
月经量过大
如果月经量多于80ml,则说明经量过大,常见于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年轻女性,即无器质性病变的月经失调。
引起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处于青春期女性的性腺轴发育不完全导致的无排卵或无周期排卵的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一般表现为无规律性失血或经期姨妈血过大,但严重者会出现贫血甚至出血性休克。
另一种是子宫内膜纤溶酶活性过高或是前列腺素血管舒缩因子分泌失调所引起的排卵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另外,子宫内膜异位或子宫腺肌症也会引起经量过大,并伴随着严重的痛经。
同时,一些血液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会影响凝血也会导致月经失调或经量过大。
月经量过少或闭经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引起经量过少或闭经最常见的原因,除此以外,一些恶性肿瘤也会有月经异常的症状,而一些避孕药和减肥药也会导致月经失调,严重者也会出现闭经的现象。
另外,过度节食会抑制下丘脑功能,会导致神经性闭经,因此如果经量过少或闭经,一定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最好做癌症筛查。
月经周期异常
正常的月经周期是21~35天,如果在两次月经期间有不规则的少量出血,则可能是体内雌激素水平不足所引起的,但要注意的是,不论是月经周期过短还是过长,都有可能是某些疾病的征兆。
黄体功能异常会引起月经周期变短,宫外孕会有月经周期延长的情况,一些女性生殖系统的良性或恶性疾病都会有月经周期不规律的表现。
除此以外,生殖系统以外其他器官的疾病也会影响月经周期,如甲状腺功能异常或肾上腺功能异常等内分泌疾病。
有血块或异味
中医认为,姨妈血有血块是血瘀的表现,这种情况常伴随着痛经,如果姨妈血有异味,则是炎症的表现,在平时会伴有白带增多的情况,而如果姨妈血是正常血液的味道或带有少量血块都是正常的。
月经期是女性最脆弱的时期,那么在这几天,需要注意什么?
三、月经期的注意事项
中医认为“血热则行,得寒则滞”,因此在饮食上,月经期的女性一定要忌生冷食物,多吃温热有利于血运畅通的食物,如牛肉、鸡肉、桂圆等。
此外,月经期女性的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少吃或不吃油炸、酸辣等刺激性食物,另外,多补充含铁、钙、镁等人体所需元素的食物以及多吃新鲜蔬果。
女性月经期可以保持适量运动,但不宜进行游泳、跑步或是跳跃等剧烈运动,运动时长和运动量也应保证在自身所能承受的范围内。
女性在月经期常常容易出现情绪低落或是起伏不定,易怒、爱生气,而这些都会影响姨妈血的运行,所以,保持平和的情绪对于经期女性十分重要。
此外,保证充足的睡眠以及做好保暖工作对于经期女性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另外,经期要注意不能拔牙或是进行侵入性检查。
女性不仅需要学会鉴别姨妈血,而且要学会如何照顾月经期的自己,做一个健康的成年人!
- 10℃没有原则的父母,才会总是满足孩子
- 32℃误导还是事实?男人一晚八次?
- 29℃放屁要有这个“症状”,可大意不得,也许“大病”就要来了
- 69℃听声音识健康
- 60℃婚恋心理:男追女的6个心理规律
- 74℃上班族消除头晕脑胀的妙招
- 40℃冰箱摆放不当留隐患
- 49℃父母情绪不稳 当心心理斜坡作怪
- 51℃长痘、气色不佳 吃这几类食物帮助身体排毒
- 63℃癌症最易盯上的11类人
- 31℃8大错误梳头法易脱发 用塑料梳子一梳到底
- 24℃心脑血管病人如何冬季保健养生?
- 9℃糖尿病是作出来的?要想预防糖尿病得养成这5个好习惯!
- 75℃红葡萄酒的饮用礼节
- 37℃未成年人心理干预仍脆弱
- 69℃壮阳强身气功